原文地址: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作者:何以兴农


  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
  “不使用化肥、不施用农药、不使用转基因、不锄草等,从持续涵养水土的根源开始,种植绿能、收集阳光、限制获取并兼顾农品相对更安全生产目标,这就是全息自然农法必须遵循的主要路径。
  01、把杂草当宝贝——致力绿能内循环
  1)为什么要说杂草也是宝贝?
  在全息自然农法的理论中,杂草和蔬菜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土地上光热积累的产物,都是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
  杂草等植物,是整个生态食物链系统中最基础能源。同时,它们从一粒草籽开始,在充分利用土地上的每一粒阳光及土壤逐渐缓释的养分后,千万倍的放大、储存,再转化为最全价有机营养,这该是何等宝贵并值得我们珍惜?
  全息自然农法着眼于人的行为价值与土地的利用价值,力求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更大收益,首先利用的就是这一自然力功效,前提就是“把杂草当宝贝”。
  2)我们无需担忧杂草
  杂草生长的旺季里,我们的蔬菜品种有绝大部分是可以自行攀爬的藤蔓作物,例如黄瓜、苦瓜、豆角、眉豆、甜瓜等等,这类作物均优于杂草可以高攀到杂草的上部获取阳光。
  还有一些作物均是高干作物,例如玉米、高粱等,均不怕杂草。剩下的一些就是硬干作物,例如,茄子、辣椒等,如果我们放任杂草猛长,一定会“儿多母苦”(越多越弱)、弱不禁风,见风就倒。即使没有大风的帮助来吹倒杂草,人工去给作物改善光照环境即“亮兜”也并非难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19722"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caption]
  所谓“亮兜”,就是把作物根盘附近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杂草扫到、压倒,达到合理分配光能并充分利用间歇性的散射光的效果,从而获得土地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最大化产出。

  “亮兜”的方式源于果树的管理,由于大多杂草的高度一般在五十公分左右,并不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为了确保果园的空气流通,我们采取了“亮兜”这种简单的治理方式。
  源于这一思路,我们开始设想把庄稼种在草上面去,通过搭建网格式的架子,让甜瓜、西瓜、南瓜等作物生长在杂草的上空,这类运用目前已经很广泛。例如,利用高空吊绳来种植番茄、西瓜,轻松解决了作物在低空处与杂草争光的问题,目的也是通过杂草来利用被浪费的间歇光,而追求土地干物质总量的最大化。
[caption id="attachment_1972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caption]
  曾经有人尝试过用预制件对田间进行全面覆盖,解决人工除草的高成本难题并获得了成功。全息自然农法不赞赏这种做法,我们要的不是对付杂草,而是放任并利用杂草来采收阳光。因此,我们在“全园覆盖”与“亮兜或者架空”之间,自然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让杂草与作物相宜共荣。对于杂草,在“完全放任”与“适当压制”之间的那种灵活,相必大家都有,所以,全息自然农法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及办法当杂草是宝并好好伺候。
  
  02、从水土的根源开始——持续涵养水土、培肥地力
  试问:我们日常的饮食是在消费粮食、蔬菜吗?其实,更深入地想想,我们应该是在消费水土。特别是当我们无休止地抱怨和声讨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而我们的食品早在水土环节上就早已出问题了。问题就出在我们对待水土的态度和方式上。因此,欲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我们“从水土的根源开始”。因为,水土+农民=食品,唯有从根源处开始,真诚地爱水土、爱农民,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安全、真正健康的食品。
  那么,我们如何持续展开水土涵养呢?
  1)想吃好,必须先把水土涵养好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限制获取而确保具有足够的安全绿能(杂草及秸秆等)反哺土地培肥地力,使农园彻底摆脱对外来可能有害物的依赖,更快实现农园绿能内循环。其实所有外来的养分也来自水土,而搬来倒去只会增加成本的消耗。因此,全息自然农法认为依赖外部的补充是完全没有必要;
  另一方面,通过混播相益共荣性植物、适度放养禽畜达到人力的最小付出及自然产出物的高效转化,从而逐渐构建出可持续卓越的健康生产结构与模式。
  把我们播种的蔬菜、粮食等作物与杂草同等对待,放任它们自由竞争、自然生长并当它们全是食粮——要么是土地的食粮,要么是人的食粮、要么是放养禽畜的食粮。
  原则上,也只有先满足土地吃饱、吃好,放养的禽畜吃饱、吃好,之后才可能有让人吃饱、吃好的基础,这便是践行全息自然农法并持续涵养水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严格控制获取的总量
[caption id="attachment_1972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24"]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践行全息自然农法的主要路径[/caption]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搁荒一年与二年的土地上杂草的自然增长的程度。
  一定土地面积上的自然产物,包括杂草及食材等除去水份后的总和,全息自然农法称之为“自然干物质总产”。现行的生产方式下,干物质总产大约每年每亩平均二千斤。而有资料表明:原始森林在无人为干预、纯粹自然内循环状态下,每年每亩土地上的干物质产量且超过品二千斤,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按照自然农耕方式,土地可贡献给人类的食粮可粗略地按照所投入的“三倍增长量”来核算,即一定数量的植物秸秆自然腐化后,在阳光、水分、土壤的共同作用下,产量至少可达到投入量的三倍。如果按照“秸秆腐熟后的营养水平”及多类物产的“营养带走法”(即消耗量)来计算,也刚好符合这一指标。
  全息自然农法要求我们先根据土壤地力现状核算获取指标吗,依次从允许获取三分之一、到允许获取二分之一、再到允许获取三分之二的递进方式,逐渐推动“农园内循环模式”正常运行起来。

  一般情况下,建园初期(前三年)允许获取的极限至少应该控制在干物质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内,三到五年后可依照地力情况逐渐放宽到“允许获取二分之一”,五到七年后“允许获取三分之二”,即达到允许获取值的上限。
  3)持续涵养水土、培肥地力
  “严格控制获取”即限制取走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涵养水土、培肥地力。
  目前,大多土地在突然“断奶”即停用化肥后,产出可能大幅下降甚至绝收,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培肥土壤地力。
  培肥土壤地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尽可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山区的自然森林覆盖率一般均在90%以上,可利用的腐殖质或堆肥资源十分丰富,不难解决这个问题。而平原地带,耕地密集且长期基于人类的掠夺性获取,地力严重衰竭,唯有大量播种豆科作物(豆科牧草、黄豆、绿豆等)并严格控制获取,以确保具有足够的“绿能”返哺土壤并尽快恢复地力,从而逐渐完成培肥地力、还原土地产能的任务,这也是我们培肥土壤地力的唯一途径。
  培肥地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庄稼当草来种、也可以把草当庄稼来种。确切地说,就是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当播种的种子视同播散肥料一样,把所有的植物视为绿能养料,并采取高、中、低不同的植物合理搭配后混播到土壤中。
  这种粗放的混播种植办法看似顺理而不成章,但其收效且十分令人满意。一方面,它刚好顺应了全息自然农法“种阳光”的基本原理,又有效利用了豆科作物彻底吸收了土壤中残存的化肥并转化为有机绿肥。同时,还借助豆科作物天生的固氮功效而获得相对更多的干物质产出。如果我们再结合“自然三倍增长率”的规律及“有限索取”的原则,便可轻松实现快速恢复土壤地力的目的。
  如果不经过大量存在于植物根皮内及根部周围的有益菌的参与转化,氮磷钾是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的。事实上,也只有植物秸秆腐熟后,才是更健康的“全价营养”(包括有益菌及其它绿能),才可能满足作物的整体需求。而化肥中的氮、磷、钾等等元素且是相互阻碍其它元素利用的。这就充分说明,人们很难确定更有益作物健康的施肥配比。何况,人类对自然及各种植物的了解也并不十分完整,如此一来,我们在对自然生命并不十分全面了解情况下就采取过多的人为干预行为,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偏差与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从而导致作物非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