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越管越懒散?
很多时候,家长发现,自己羡慕的那个孩子,活在朋友圈,他的名字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主动,作业认真完成,业余学游泳、练钢琴、骑单车,活力四射。反观自己家孩子,总是让人大失所望。
明明自己也下了功夫、花了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可是孩子总是懒懒散散,作业敷衍拖延,报个兴趣班三分钟热度便吵着闹着不愿意去,甚至每天按时起床都变成一件麻烦事。
于是家长们陷入了一个怪圈: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
管孩子,不能过度
有一句老话叫做“皇帝不急太监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上演:
早晨上学都快迟到了,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孩子依然慢条斯理起床,磨磨蹭蹭洗漱;
到了夜晚做作业到10点多,家长急着催孩子赶紧写完睡觉,担心睡眠不足,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能拖一会是一会。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干预,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却表现得比孩子还急,一直催促着、控制着孩子的节奏。
对孩子干涉过多,会使他逐渐产生依赖性,认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妈妈帮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的性格。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当孩子想尝试自己做一件事时,总是以"你还小,这种事还做不了"阻止孩子,甚至会觉得他做的不够好或是动作太慢,干脆代替孩子把事做完。
过度保护,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孩子缺少体验成功的机会,慢慢会觉得自己是没用的、差劲的,丧失自信心。
对父母的依赖、遇事畏难不敢尝试、缺乏上进心,逐渐就演变成懒散的性格。
管孩子,要讲方法
很多家长也许会反驳,“孩子不管不行啊,很多事情你不说他就不做,总不能就让他为所欲为吧。”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超限效应”,意思是做一件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管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与其不断地干预、唠叨、催促,不如给孩子制定好规则,立下规矩。
许多家长“管”孩子走入了两个极端:不是专制控制,就是溺爱放纵。
其实正确“管孩子”应当是在规矩的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发挥成长潜力。
规矩,不否认孩子的想法、保护着孩子的主见,但也不允许孩子无秩序地胡来;它既允许孩子享受自由,也会使孩子的某些行为受到约束。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从小给他制定规矩,他才会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恰当的,哪些则不是。
孩子了解规则,才能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逐渐学会为自己负责,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气温 16-27度 晴6号种的青瓜昨天发芽了,出芽率很高,苗看起来也壮。韭菜长得尖头了就可以剪了,之前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剪。桑葚酒由于上面部分没有…
写完二个比较偏门的肥料,现在写个菜友皆知的肥料——腐叶土,我的腐叶土不是花市里买的,而是上山亲手采集的。来到山林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淋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身心愉悦,将带着山林气…
办结婚证需要什么证件 办结婚证需要什么证件?根据不同的情况,男女两人申请结婚领取结婚证,一般需要带上的证件有基本包括户口簿、身份证和婚姻状况说明书等,有一些结婚对象是外国人的…